搭配 ASUS Prime 850W Gold 金牌電源供應器測試 原文轉自 UNIKO's Hardware 網頁好讀版: https://unikoshardware.com/2025/04/asus-prime-rtx-5060-ti-16gb-review https://i.imgur.com/WNHrLWK.jpeg RTX 50 系列再添新成員,RTX 5060 Ti 和 RTX 5060 前者已經正式推出,後者將於五月上 市。 值得一提的是,網路傳聞指出 RTX 5060 Ti 的 16GB 版本會先上市,至於更便宜的 8GB 的 版本部分品牌也同時開賣。 60 CLASS 向來是遊戲玩家眼中的甜品級別,從 STEAM 調查結果來看 60 CLASS 也是非常受 歡迎。 這次 NVIDIA 為遊戲玩家準備全新一代 60 CLASS,跟進 DLSS 4 TRANSFORMER 模型、GDDR7 、以及 GEN5 PCIe 等技術,帶來前所未見的體驗。 毫無疑問 RTX 5060 Ti 與 RTX 5060 比 RTX 5070 等高階顯示卡更便宜,非常適合對價格 比較敏感的使用者。 RTX 5060 Ti 16GB MSRP 訂為 USD 429,RTX 5060 Ti 8GB MSRP 訂為 USD 379,而 RTX 50 60 MSRP 則是定為 USD 299。 如果參考上一代 RTX 4060 Ti 的做法,8GB 與 16GB 版本的價差已來到 USD 100,其中 RT X 4060 Ti 16GB MSRP 是 USD 499。 這意味採用神經運算架構的 RTX 5060 Ti 16GB 定價更進取,某程度上原則上也可以稍微壓 制 8GB 版本的非公售價,這都是好事啊。 這次我們收到華碩 ASUS PRIME RTX 5060 Ti 16GB GDDR7 OC 超頻版本,為各位詳盡介紹這 一款非公型號。 PRIME 系列是華碩近代才引入,面向主流定位,也配合 NVIDIA SFF 規範控制整體大小。 從其他 RTX 50 PRIME 系列來看,華碩 PRIME 系列有著自成一格的外觀設計理念,在各方 面都跟上華碩的最新標準等級。 由於這次缺了媒體資訊,部分細節資訊我們僅能從 Prime RTX 5070 猜測,若有錯漏還請各 位多多包涵~ ASUS PRIME RTX 5060 Ti 包裝配件 從包裝設計來看,外盒秉持華碩構圖模式,都是以中央左邊大大的產品圖片,右方呈現系列 名稱。 PRIME 系列的背景看起來有做了灰色漸變的效果,再加入產品上方格的元素,最後融入一些 線條和圓點,整體看起來很協調。 下方提示這是 OC 超頻版本、16GB GDDR7、PCIe 5.0、DLSS4、REFLEX 等關鍵設計。 外盒背面印有更多資訊,四大類特點包含 COOLING、RELIABILITY、DESIGN 和 SOFTWARE, 也有提示 3 年保固,台灣享註冊後五年保固。 散熱這次 PRIME RTX 5060 Ti 16GB 也有用上華碩的 MAXCONTACT 設計,打磨銅底至鏡面狀 態。 可靠性則重點介紹風扇採用雙滾珠軸承,以壽命著稱,也有提及全自動化生產流程確保一致 性,I/O 擋板繼續使用 304 不鏽鋼材料,GPU GUARD 在 RTX 5060 Ti 16GB 版本上似乎針 對核心四角以膠水固定的做法而已。 設計的部份著重於 2.5 槽設計,強調散熱設計,外觀主要採用平滑、簡約的風格,襯托整 體 PRIME 生態系統。 軟體自然是指華碩自家軟體 GPU TWEAK III,功能包含運作監測,甚至可以利用手機查閱數 據,也支援超頻功能,一個月免費使用 ADOBE CREATIVE CLOUD 和 MUSETREE 也包含在內。 其他資訊包括 UHBR20、3 個 DP、和 1 個 HDMI 等等。 https://i.imgur.com/qoyFYRK.jpeg https://i.imgur.com/vnXSYAj.jpeg 配件想當然精簡,包含一本快速啟動指南、一張感謝卡、一份保固說明,還有一個 ASUS 魔 鬼氈。隨附內容不含任何 16PIN 轉接線材,意味這張 PRIME RTX 5060 Ti 16GB 很可能採 用傳統 PCIe 接頭。 https://i.imgur.com/oMnMSng.jpeg 外觀設計 PRIME RTX 5060 Ti 16GB 本體以黑色為主,搭配運用一些白色線條增強對比。 三風扇一直是 PRIME 系列的標準,藉此跟 DUAL 系列分開來。 外殼延伸至右側和底部的部份,採用欄柵設計,相信也帶一點結構固定的作用。 外殼不是金屬,而是塑膠材質,底部切口也不算小,可看到不少鰭片。外殼在左中右三處有 延伸至接觸背板,相信是外殼固定的結構部份。 PRIME RTX 5060 Ti 16GB 採用單 PCIe 8PIN 輸入,外殼向頂部延伸時採用大圓滑過渡處理 ,其中 PRIME 字樣更有延伸至曲面的部份。 華碩選用白色字體印上 GEFORCE RTX 和 ASUS 字樣,卻以深黑色刻劃 PRIME 字樣,盡顯低 調和簡約的理念。 正面的外殼和背板都有延伸至顯示卡頂部,留有的切口不算很大,但也夠用。 背板以 90 度延伸的部份集中在右邊,似是為了集中氣流從背板表面排出。 金屬背板的設計令筆者眼前一亮,樸實的素色,再搭配簡潔的三組線條、GEFORCE RTX 字樣 、和一些標示貼紙。 核心背面並未留有開口,也沒有用上 GPU 核心的四角扣具。 PRIME RTX 5060 Ti 16GB 背板從中間被垂直劃開,似是剛好劃在 PCB 的右邊邊緣上,左邊 為深灰黑色髮絲紋,右邊則是淺灰色噴墨磨砂處理。 右邊巨大切口組建垂直風道,可能是出於結構原因,加入兩組連結以顧及外觀設計和背板硬 度。 雖然這是 PRIME 系列,但也有提供雙 BIOS 實體切換。預設模式為 P (PERFORMANCE),位 於左邊;右邊則是 Q (QUIET) 模式,相信包含較保守的風扇轉速曲線,以運作噪音為優先 。 https://i.imgur.com/smtWL5W.jpeg https://i.imgur.com/8Od3NTB.jpeg https://i.imgur.com/UGLKUpL.jpeg https://i.imgur.com/UMFvtpL.jpeg https://i.imgur.com/QfYOrNU.jpeg https://i.imgur.com/jKvSZLr.jpeg 面外殼延伸至右側和底下的處理,倒不像頂部一樣來個平滑的大轉角,而是有一組細小的反 光膠片切出 45 度。 風扇轉向繼續採用逆順逆設計,也是華碩軸向式設計,縮小中央的圓形部份,以擴展扇葉長 度,扇葉末端連成一體成為風扇環也是標誌性設計,一切為的就是增強風量和風壓。 除了前面提到的雙滾珠軸承,風扇扇葉也有十一塊之多,線條上也非一個順向的弧形,而是 帶點 S 形。以外殼的表面來看,風扇的佔比非常大,上下兩邊快吃到外殼的邊緣,反映華 碩有意使用大規格的風扇,改善散熱效果和噪音表現。 https://i.imgur.com/2gKREJi.jpeg https://i.imgur.com/rnDO9RO.jpeg 右側為外殼延伸並完整覆蓋,留有三組螺孔供一些機殼使用。 I/O 擋板維持兩槽,外殼只高出擋板一點點,符合 NVIDIA SFF 要求。 3 個 DP 2.1 和 1 個 HDMI 2.1 是標準設計,其中 DP 2.1 也支援 UHBR20,四通道便是 8 0 Gbps。 除了各輸出連接之上的螺絲,擋板上還有兩顆螺絲跟外殼固定在一起,增強整體結構穩固度 。擋板上也印有 DP 和 HDMI 字樣,提示組裝新手,底下也印上 STAINLESS STEEL 304 反 映材質。 https://i.imgur.com/ZvoelaG.jpeg https://i.imgur.com/lzU32wQ.jpeg 散熱設計拆解 外殼以四角的螺絲固定在背板上,也有額外 2 顆螺絲固定在 I/O 擋板上,由於風扇固定在 外殼上,所以外殼和風扇可以輕鬆一起拿下來。 華碩只用一根線材把風扇接至 PCB,不過 7PIN 設計意味很可能有多於一組的控制 (轉速偵 測和控制)。 在外殼底部,華碩的理線水平也很出色,從風扇引出後一直走外殼的下方。外殼底部有不少 橫樑,反映塑膠材質,橫樑則有加固作用。 風扇以四顆螺絲固定在外殼上,中央的 HUB 表面有一圈軟墊似是有防震作用。 一般來說顯示卡的燈效往往以獨立線材處理,所以這邊沒有意味 PRIME RTX 5060 Ti 16GB 不會發光。 https://i.imgur.com/MsStaqo.jpeg https://i.imgur.com/Ita2nLU.jpeg https://i.imgur.com/wrpBN3W.jpeg 散熱器為常見的兩截式設計,由兩大組鰭片組成,看起來就像是一個 CPU 風冷雙塔被壓扁 的感覺。 熱導管為 3 根,從兩端延伸各自焊接至鰭片之中,所以左邊鰭片組有 3 根熱導管,右邊也 是。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熱導管有被壓平來接觸底下的金屬,剛好壓平的部份也靠在金 屬塊的外圍,所以記憶體晶片也有被照顧到。 鰭片方面,上下各自有一組金屬條跨越兩邊,這有效固定鰭片,防止散熱器下垂 / 變形。 再加上在中央有一組折 FIN 扣 FIN 處理,可確保各鰭片的間距一致,也是結構的一環。 關於銅底和外圍金屬片跟上方鰭片的焊接,華碩有利用折 FIN (垂直鰭片橫向延伸) 作為接 觸面,在熱導管之上也有加入額外金屬殼包裹以焊接至表面鰭片,作工和設計均屬頂級。 散熱器的底部藏有更多細節印證出華碩設計水平之高,採用銅底直觸核心,不過銅底的規模 不大,更大的金屬其實是負責 PCB 表面的記憶體晶片。 熱導管往 I/O 那邊延伸的做法,是在銅底以後就下沉,盡量接觸鰭片。 這部份的熱導管仍然維持壓平狀態,而且華碩有為這部份加入金屬頂蓋,把熱導管跟上方鰭 片接觸,所以熱導管不是回轉以後才接觸鰭片,而是一早就在工作。 熱導管另一邊的延伸則明顯有要接觸負責記憶體晶片的金屬塊的意思,所以轉角比較大,但 整體過渡非常平滑,表面沒有摺痕。 整個散熱器只倚靠核心四角的螺絲固定在 PCB 上,左右側都沒有任何螺絲固定,這很考驗 設計功力和做工水平,對下壓力和平衡度有很高的要求。 為核心採用的導熱物料目測有點像是相變片,只不過外盒背面和網頁資訊中並沒有提到 PHA SE CHANGE PAD。 金屬塊好像也沒有為記憶體晶片抬升,所以用的導熱貼也相對較厚。熱導管本身也有跟這塊 金屬塊接觸,所以記憶體的溫度應該不會難看。 從導熱貼的佈局來看,原來 PRIME RTX 5060 Ti 16GB 版本的記憶體晶片佈局是正面四顆加 背面四顆。 關於供電散熱,筆者是沒想到在 ROG 上消失的供電電感直觸設計,會在 PRIME 系列上重生 。由於熱導管有往 I/O 那邊延伸,所以會穿過供電設計的區域,這也會影響到供電區域的 金屬塊跟上方鰭片的接觸面積,因而變小。 https://i.imgur.com/X6kCF8p.jpeg https://i.imgur.com/Szb7biR.jpeg https://i.imgur.com/K9DkDap.jpeg 金屬背板固定在 PCB 上,要先拿掉散熱器,再能從 PCB 正面移除固定背板的螺絲。 整體來看,PCB 長度只佔顯示卡的一半。這反映華碩的確有意盡用 NVIDIA SFF 規範所容許 的長度,擴大散熱面積來壓溫度和噪音。 從網路資訊來看,PRIME RTX 5060Ti 16GB 也是少數做滿 SFF 尺寸的非公版顯示卡。 由 PCB 圖片可見,原來在核心的右邊,也有一些主要的供電模組,似是負責 GDDR7 供電。 但這些供電設計卻沒有被散熱器直觸,僅倚靠背板來輔助散熱其背面,正面則由氣流吹至, 不含任何散熱鰭片擴大面積。 回到背板上,PRIME RTX 5060Ti 16GB 除了有為四顆位於背面的記憶體晶片加上導熱貼作為 被動散熱,也有為近 I/O 的供電模組和電感加入導熱貼輔助散熱。 https://i.imgur.com/MQ2AhZK.jpeg https://i.imgur.com/Gxwp4eN.jpeg PCB PCB 整體非常小巧,不會太高,也不算太長,整體元件佈局不屬非常緊湊的設計,例如核心 與左邊的固態電容也留有一點距離,似是有散熱上的考量 (降低積熱)。 主要的供電設計集中在核心左邊,有五組,右邊則有兩組。記憶體晶片佈置在核心的上方和 右方,PCIe 訊號線路則由核心下方引出。 正背面 PCB 顯示 RTX 5060 Ti 採用 PCIe X8 設計,因為只有 8 組 MLCC 和相應的線路接 至 PCB 金手指。 金手指的形狀符合主流 GEN5 設計,或高或低,所以就是 GEN5X8。 在 PCB 背面,就算是 PRIME 系列仍然看到華碩愛用高聚合物貼片電容,如 SPCAP 的特色 ,也有電壓測量點。 關於 Vcore 設計,背部只顯示 GPU 這一路,所以 RTX 5060 Ti 只有 NVVDD,不含 MSVDD 。 https://i.imgur.com/IQOzV4X.jpeg https://i.imgur.com/JF4qvVr.jpeg 核心和記憶體 RTX 5060 Ti 16GB 的核心晶體不大,其基板也不算大,兩者均接近正方形。 核心採用 GB206-300-A1,128 BIT,GEN5X8。 核心背後的電容組合全是 MLCC,不見有 SPCAP 等貼片電容的焊接位置。 華碩有在核心基板的四角補上固定膠,降低 PCB 變形和顯示卡受震盪帶來的破壞,保護基 板底下的鍚珠。 GDDR7 晶片是 SAMSUNG K4VAF325ZC-SC28,單顆容量是 2GB,原生速率為 28 Gbps,正面四 顆、背後四顆,組成 16 GB 容量。 8 組 MLCC,對應 PCIe X8,金手指觸點短的是訊號線,長的呈倒 T 形還會跟旁邊連在一塊 的是地線 (打孔也是 GEN5 要求之一)。 https://i.imgur.com/Qd4fbFx.jpeg https://i.imgur.com/zLh1kpf.jpeg https://i.imgur.com/YtgiG1a.jpeg 主要供電設計 - Vcore (NVVDD) 的設計集中在 I/O 那邊,8 組設計之中華碩只啟用了 5 組,也對應上方 UP9512R 的 5 組 PWM 設計。 - 在 PCB 正面,輸入電容是台系鈺邦 5K 270uF 16V 固態電容 (貼片式),輸出電容則以台 系鈺邦 5K 820uF 2.5V 固態電容 (貼片式) 為主。 - 供電模組為一體式設計,也是來自 UPI SEMI 的 UP9646A,在其官網上只能查到 UP9646 與 UP9646B,它們都是 50A 設計,所以 UP9646A 的電流規格也似是 50A。 - 台系 UPI SEMI 的一體式供電模組不常見,無論是顯示卡上又或是主機板上,PRIME 系列 還是帶來驚喜! - 在核心的左邊,還有多顆 MLCC,相信都是 NVVDD 輸出電容的一部份。 - 在 PCB 左上角,有一顆 UPI SEMI UP9512R 8 相 PWM 控制器。 - UP9512R 的右邊剛好有 5 組 MLCC + 電阻的設計,似是反映有 5 路 PWM 輸出,剩下三 組空焊也對應 8 組 PWM 的最大設計。 https://i.imgur.com/X5r2tEs.jpeg https://i.imgur.com/ZuvvjCi.jpeg https://i.imgur.com/bo2lLKy.jpeg - 在 PCB 背後還有 5 顆 330uF (d=2V) SPCAP 作為 NVVDD 的輸出電容。 - UPI SEMI UP1666Q 2 相 PWM 控制器,負責上方 2 相 FBVDDQ GDDR7 供電。 - 由於 UP1666Q 已整合 2 組上下橋的驅動,所以不需額外的獨立驅動器。 - 上橋 N-MOS 為 UBIQ (UPI SEMI) QN3104,雙下橋 N-MOS 為 UBIQ (UPI SEMI) QN3106, 是為一上二下 (共兩組)。 - 在 PCB 正面,輸入電容是台系鈺邦 5K 270uF 16V 固態電容 (貼片式),輸出電容則以台 系鈺邦 5K 820uF 2.5V 固態電容 (貼片式)。 - 在 PCB 背面,那四顆 GDDR7 晶片旁邊還有四顆日系 330uF (d=2V) SPCAP,但被標注為 CXX 而非 PMCEXX,似是同為輸出電容。 https://i.imgur.com/B7v6vII.jpeg https://i.imgur.com/JJrg2Rw.jpeg 次要供電設計 - 3R3 電感旁邊被標注為 PU1 的晶片,應該是 MPE SEMI 的 MP 系列同步降壓器 (3A),MP 1475DJ (晶片絲印 APD)。 被標注為 PU6 的晶片,應該是 GSTEK GS7163 3A LDO。 - 被標注為 PU4 的晶片搭配 2R2 電感,該晶片 (絲印 BHRS) 應該是 MPS SEMI 的同步降 壓器。 - 被標注為 PU5 的晶片搭配 1R0 電感,該晶片 (絲印 6RGuA) 應該是 SILERGY 的同步降 壓器。 https://i.imgur.com/sd2bTMn.jpeg https://i.imgur.com/kdGNg83.jpeg 電源管理設計 - UPI SEMI US5650Q 是 NVIDIA 常用的電源管理晶片,連接至各電流檢測電阻,實時測量 功率,準確執行 BIOS 功率目標。 - 單 PCIe 8PIN 輸入 12V,下方有一顆 R33 電感和一顆 R005 電流檢測電阻。 - 從 PCB 背面來看,這塊 PCB 也預留 16PIN 焊接,那顆 8PIN 自然也是實心針設計。 - 華碩設有 LED 反映 PCIe 8PIN 有沒有接上。 - 在 PEG 金手指一旁,有另 1 顆 R005 電流檢測電阻。 https://i.imgur.com/6S8lrPK.jpeg https://i.imgur.com/AZJJb3R.jpeg https://i.imgur.com/zDln6y0.jpeg https://i.imgur.com/s3XIKa0.jpeg 其他設計 - 雙 BIOS 晶片由 2 顆 PUYA SEMI Y25Q32L 晶片負責。 - 雙 BIOS 的兩檔切換。 - 7PIN 風扇連接位於 PCB 右下方。 - xK 晶片是 DIODES PI3AUX221,負責 DP 與 GPU 之間的 AUX/DDC 介面,每個 DP 輸出附 近都有一顆。 https://i.imgur.com/QTLHoAn.jpeg https://i.imgur.com/BLo4HyI.jpeg https://i.imgur.com/FvoVNZs.jpeg https://i.imgur.com/ZLtSQPf.jpeg https://i.imgur.com/l7jiiFf.jpeg 測試平台相關資料 測試平台室溫控制在 26 度,無輔助風扇直吹測試平台,測試中關閉 Windows 內建防毒、 關閉休眠設定,無更動電源計畫。 - Windows 11 Professional 24H2 - GeForce Game Ready 575.94 - 套用 EXPO DDR5-6000 https://i.imgur.com/OEQ3p4X.png ASUS Prime 850W Gold ASUS Prime 850W Gold,80 Plus 金牌認證,電源供應器符合 ATX 3.1 規格,內含一組 PC Ie Gen 5.1 相容 16-pin PCIe 線材。使用低 ESR 電容和雙滾珠軸承風扇,8 年保固。 外觀塗裝黑白兩種,轉個方向就可以滿足你想要的顏色,更具有個性化。 https://i.imgur.com/mzXxH2z.jpeg https://i.imgur.com/DRFLL7o.jpeg https://i.imgur.com/42JSZPu.jpeg GPU 相關訊息和功耗 NVIDIA GeForce RTX 5050 Ti 16 GB 採用 GB205 繪圖核心,核心編號 GB206-300-A1,採 用 TSMC 4N NVIDIA Custom 製程,共 219 億個電晶體,Die Size 有 181 mm2 。 - 4608 CUDA Cores - 36 RT Cores - 144 Tensor Cores - 3 GPC 單元 - 18 TPC 紋理處理群集 - 36 SM 串流多處理器 - 28 Gbps 16 GB GDDR7 記憶體 - 128-bit 記憶體控制器 - 頻寬 448 GB/s。 GPUZ V2.65.1 顯示,RTX 5060 Ti 16GB ROP 為 48,BUS WIDTH 是 128 BIT,BUS INTERFA CE 是 PCIe 5.0 X8。 預設核心基礎頻率是 2407 MHz,核心加速頻率是 2617 MHz,GDDR7 頻率是 1750 MHz (28 Gbps)。 BIOS 方面,預設功率目標為 180W,最大 198W,最小 150W。 記憶體支援上,RTX 5060 Ti 的 BIOS 似乎已經準備好 16GB 和 8GB 的版本,例如 SAMSUN G GDDR7 已有 16 Gbit x16 和 16 Gbit x32。 https://i.imgur.com/9bkwwUa.jpeg https://i.imgur.com/UCdCE63.jpeg 燒機測試 顯示卡待機時,核心溫度約 41 度,GDDR7 溫度 54 度,風扇自動停轉,功耗表現極為出色 才不到 7W。 顯示卡燒機時,核心溫度約 62 度,GDDR7 溫度 64 度,風扇轉速分別為 1642 RPM 和 163 3 RPM,也看到起始轉速為 677 RPM 及 632 RPM,功耗穩佔 180W。 值得注意的是 HWINFO 回報指出 PEG 金手指在燒機時輸入了約 45W,在 RTX 50 搭配 16PI N 設計的情況下 PEG 的部份一般才 10W 不到 20W。 從 PCB 圖片來看,金手指 12V 經 R33 電感後有往上接到 NVVDD 的輸入電容,意味其中一 些 NVVDD 供電模組可能是由 PEG 取電而非 PCIe 8PIN。 https://i.imgur.com/EQXC5aT.jpeg https://i.imgur.com/qfaUImz.jpeg https://i.imgur.com/KDThmqD.jpeg https://i.imgur.com/tFWttur.jpeg GEEKBENCH 5.5.1 測試 Geekbench 是一款跨平台的處理器評分軟體,可分為單核和多核性能,模擬真實使用場景的 工作負載能力。GPU 測試可以提供 CUDA、OpenGL 和 Vulkan 測試標準化。 https://i.imgur.com/cl3TS8W.png Blender 4.3.0 測試 Blender Benchmark 是一款開放原始碼的跨平台全能 3D 動畫製作軟件,提供從建模、動畫 、材質、渲染、到音源處理、影片剪輯製作解決方案。使用 Blender 官網上的 benchmark ,有 3 個 3D 渲染測試場景 Monster、Junkshop、Classroom。 https://i.imgur.com/mkHY4Oa.png UL Procyon 創作者軟體測試 UL Procyon benchmark 是一套把 Adobe Benchmark 標準化測試軟體,可以分成照片和影片 兩方面的測試。照片影像運算方面的軟體是使用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和 Adobe Phot oshop,影片運算應用是搭配 Adobe Premiere Pro。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幫助你決定支援哪些引擎以實現最佳性能。此基 準測試涵蓋了來自不同供應商的多個 AI 推理引擎,測試分數反映了設備端推理操作的性能 。 測試中常見的機器視覺任務使用一系列流行的最先進神經網路執行。通過將 AI 加速器的性 能與在 CPU 或 GPU 上執行相同操作的結果進行比較,來衡量其性能。 https://i.imgur.com/lWscsDe.png https://i.imgur.com/cE8Izxf.png 3DMARK 相關測試 3DMark 遊戲玩家的標準測試軟體,無論您是在任何電腦、平板電腦還是智慧手機上進行遊 戲,3DMark 都包含專為您的硬體而設計的基本測試。 Speed Way – 是 DirectX 12 Ultimate 基準測試,適用於執行 Windows 10 和 11 的遊戲 電腦。Speed Way 的引擎組合可展現 DirectX 12 Ultimate 為光線追蹤遊戲帶來的全新性 能最佳化。Speed Way 使用如 Mesh Shaders 等的全新 DirectX 12 Ultimate 性能最佳化 ,並搭載用於即時全域照明和即時光線追蹤反射的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 Steel Nomad 是一款為高階電競 PC 與 Mac 玩家開發的跨平臺無光追負載測試工具。此工 具在 Windows 中使用 DirectX 12 API。 Port Royal – 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遊戲玩家的即時光線追踪基本測試,可以使用 Port Ro yal 來測試和比較支援微軟 DirectX 光線追踪顯示卡的光追性能,分數越高越好。 Time Spy – 是一個 DirectX 12 基準測試,支持原生新的 API 功能,如非同步計算,顯 式多顯示卡適配器技術和多執行緒,Time Spy 顯示卡測試使用 2560 × 1440 渲染解析度 。 Time Spy Extreme – 將渲染解析度提高到 3840 × 2160,不一定需要 4K 顯示器,但是 你的顯示卡至少要有 4 GB 的記憶體。更嚴格的 CPU 測試,最適合測試於具有大量核心的 處理器。 Fire Strike – 是一項適用於高性能遊戲電腦和超頻系統的 DirectX 11 基準測試,即使 對於最新的顯示卡而言,Fire Strike 測試也非常嚴苛。 Fire Strike Extreme – 專為測試具有多個 GPU 的電腦而設計,它將渲染解析度從 1920 × 1080 提高到 2560 × 1440,並提升了視覺品質。 Fire Strike Ultra – 將渲染解析度提高到 3840 × 2160,每幀繪製的像素數量是 Fire Strike 的四倍。無需使用 4K 顯示器,但你的顯示卡必須至少有 3GB 記憶體。 NVIDIA DLSS 功能測試 – 深度學習超級採樣 (DLSS) 是一種NVIDIA RTX 技術,它利用深 度學習和 AI 的強大功能來提高遊戲效能,同時保持視覺品質。NVIDIA DLSS 功能測試有助 於使用者對 DLSS 3、DLSS 2 與 DLSS 1 的效能及影像品質進行比較。 DirectX Raytracing feature test – 即時光線追蹤的需求異常高。最新的顯示卡具有專 用於光線追蹤的專用硬體。3DMark DirectX 光線追蹤功能測試可以測量此專用硬體的效能 。與使用傳統的渲染技術不同,整個場景是透過光線追蹤並一次繪製的。測試的結果完全取 決於光線追蹤性能。 https://i.imgur.com/kPUeKQV.png https://i.imgur.com/PfY8N1Y.png https://i.imgur.com/klqEkv3.png https://i.imgur.com/jEDT6Gv.png https://i.imgur.com/ns3AgoL.png AAA 遊戲 FPS 測試數據 1440P 2K 解析度 遊戲測試設定 1440P 解析度,遊戲特效皆設定 Max Setting,會關閉 V-Sync 選項,部分 遊戲有開啟光線追蹤,不使用 DLSS 和 Frame Generation。遊戲都是經過 10 次測試後擷 取 FPS 資料,會去檢查是否有不正常資料存在,我們主要收集的資料是平均 AVG FPS 和 1 % LOW FPS,1% LOW FPS 可以看出遊戲真實效能。 1440P 解析度下 RTX 5060 Ti 和 RTX 4060 Ti,8 組遊戲的 FPS 差異分別是:AVG FPS 15 .7%,1% LOW AVG FPS 17.8% 1440P 解析度下 RTX 5060 Ti 和 RTX 5070,8 組遊戲的 FPS 差異分別是:AVG FPS -26.9 %,1% LOW AVG FPS -24.8% https://i.imgur.com/DFZhpAt.png https://i.imgur.com/9spNfSU.png https://i.imgur.com/fPdP3bN.png https://i.imgur.com/7kjWLd2.png https://i.imgur.com/vHEmfun.png https://i.imgur.com/TP2BeQw.png https://i.imgur.com/Jsjy3T3.png https://i.imgur.com/ObKOLFS.png https://i.imgur.com/bBemEQF.png 1080P 解析度 遊戲測試設定 1080P 解析度,遊戲特效皆設定 Max Setting,會關閉 V-Sync 選項,部分 遊戲有開啟光線追蹤,不使用 DLSS 和 Frame Generation。遊戲都是經過 5 – 10 次測試 後擷取 FPS 資料,會去檢查是否有不正常資料存在,我們主要收集的資料是平均 AVG FPS 和 1% LOW FPS,1% LOW FPS 可以看出遊戲真實效能。 1080P 解析度下 RTX 5060 Ti 和 RTX 4060 Ti,8 組遊戲的 FPS 差異分別是:AVG FPS 14 .6%,1% LOW AVG FPS 16% https://i.imgur.com/4rtiy3e.png https://i.imgur.com/IEFDxmC.png https://i.imgur.com/hd2lSwT.png https://i.imgur.com/CqeryCk.png https://i.imgur.com/wsDv6UN.png https://i.imgur.com/5cno6Fp.png https://i.imgur.com/MFyyQvH.png https://i.imgur.com/Ezg1pRL.png https://i.imgur.com/Yqugvj7.png Cyberpunk 2077 - NVIDIA DLSS 4 和 Frame Generation 測試 Cyberpunk 2077 更新後有 DLSS 4 和 Frame Generation 技術,Frame Generation 可以調 整 x2、x3、x4 倍數,但是 RTX 40 系列只能使用 x2 倍數,我們也測試了 PCL 延遲時間 。 https://i.imgur.com/vgipuaT.png https://i.imgur.com/Q5uCHM3.png https://i.imgur.com/rfl6mm4.png https://i.imgur.com/DHwm1Mc.png https://i.imgur.com/BspAcrj.png https://i.imgur.com/Hy78pKc.png https://i.imgur.com/vrvih9j.png https://i.imgur.com/sjc5siA.png https://i.imgur.com/CtJNrdW.png https://i.imgur.com/icL20Sj.png 結論 ASUS PRIME RTX 5060 Ti 16GB OC 版本用料不俗,散熱表現出色,外觀設計有特色,尺寸 也符合 NVIDIA SFF 要求。 在 NVIDIA SFF 框架下,華碩有盡量擴展散熱器,結果成功換來很不錯的溫度表現 (62°C) ,也意味存在大量空間降低風扇轉速。 使用者大可直接切換 BIOS 至 Q 模式以享受更寧靜的體驗。 從 BIOS 來看 PRIME RTX 5060 Ti 16GB OC 的功率目標為 180W,這是有比 RTX 4060 Ti 1 6GB 高了約 15W,這顯然是 RTX 50 系列的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以 RTX 4060 Ti 16GB 為例,其 POWER LIMIT 功率目標其實跟 8GB 版本基本 一樣,所以對於 PRIME RTX 5060 Ti 16GB OC 來說,拉高一點功率目標或可換來不錯的性 能收益。 只是因為用上單 PCIe 8PIN,以 NVIDIA 的計算方式,也就 225W 差不多了。所以筆者是認 為在這種顯示卡上,16PIN 有重大優勢,功率不高的話使用轉接線也不必擔心。 這次 NVIDIA 的 16GB 版本只比 8GB 版本貴了 USD 50,不再是 USD 100 之差,對於 RTX5 060 Ti 晶片組來說,16GB 的版本或許是更好的投資,降低在 1440P 時可能遇到的記憶體 容量不足問題,導致畫面卡頓的情況。 不過現實總是殘酷的,台灣首波見不到華碩 8GB 的版本,至於 PRIME RTX 5060 Ti 16GB O C 價格來到 NTD 17,990,自家同一時間開賣的 TUF Gaming 5060 Ti OC 16GB 需要再加一 張小朋友,來到 NTD 18,990,最優惠首批限量的 DUAL 5060 Ti OC 16GB 也要 NTD 15,590 ,後續還會調回 NTD 16,590,這價格看來會讓不少玩家再次猶豫,到底我要買哪一張顯示 卡了!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web-ptt.org.tw), 來自: 114.39.10.5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eb-ptt.org.tw/PC_Shopping/M.1744823943.A.B57
Koogeal: 第一眼看成PROART.刀碩必須噓 59.115.0.33 04/17 01:30
negotiates: 賣完這一批就能漲價了140.116.190.128 04/17 01:46
ByPass128: 最後有多少盤子會買17k的60ti丐版呢 101.139.94.116 04/17 02:31
ByPass128: 台灣盤商把台灣人當盤子敲 101.139.94.116 04/17 02:32
Cubelia: 買到撞到 111.255.15.208 04/17 02:48
Muzaffer: 記者收了包養網多少啦 111.255.15.208 04/17 02:48